文化艺术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来源:未知 阅读: 2017-08-15 18:54 我要评论



记得曾经有一次我冒昧地问过他,“收监劳改远离故乡,你想念家人和孩子吗?”

他当时听了先是一怔,仿佛对这样充满温情的问题明显缺乏思想准备,但随后还是回答道:“开头想过来着,但时间长了看不到、摸不着,也就不怎么惦记了。反正咱身上有螳螂拳一天到晚陪着,没那闲工夫再多想些别的!”

我听后明白了,恩师之所以能在度过漫长刑期和艰苦劳作,最终毫发无损的打道回府,正是师爷传下来的绝世武功在支撑着他的精神屹立不倒。这时候的螳螂拳已经不仅仅是武术和功夫,而演变上升成为一个人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虔诚无比的膜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拳为人神,人为拳痴,人拳合一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和共生。(六)

后来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练拳只需卧牛之地。”意思是只要一头牛能卧倒的地方,就足够用来练拳了。我想这句话的由来,大概就出自恩师当年在煤窑下狭窄之处习武练功的切身体会吧。

此后的日子里,断了尘念的恩师进而得以专心致志地修行武术,在“拳打千遍,拳理自现”的古训中,透彻领悟和收获着一个武者步步登高的境界和勇攀高峰的追求。

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说恩师也能算做因祸得福,当初没白“操”那一回吧。

然而在恩师看似轻松的表述中仍旧掩饰不住背后的辛酸和悲剧。在这里流出眼泪的是外伤,而不流泪更是深深的内伤。因为就其本质而言,这次打击对恩师是刻骨铭心的,除了身体遭到巨大的摧残外,心理和精神上更是形成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阴影。他对这个社会,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像师爷一样不再妥协和顺应,而是带着警惕和对抗的心态冷漠相处之。那既是在武功上一览众山小的孤傲和矜持,更是胸中块垒郁勃之气无从发泄而导致的畸形表现。究其原因这并不是恩师的错,还应该由当时所处的社会来埋单。马克思讲得好:“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我们了解了恩师这一生所经历的坎坎坷坷、是是非非后,就能够理解晚年的他行为举止为什么会是别样的风格和做派,对一些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也就能够释怀和不予理睬了。

(三)

如上所述,由于性格使然,再加上特殊的人生经历,恩师给外界留下的名声似乎不佳。记得有一年我在四方体育场遇到了市武协副主席,本人也是著名武术家的徐学礼先生,他谈起王谦五时说了这么一件亲历的事。那是他少年时一天晚上在大庙山上闲逛,意外遇到了王谦五在一僻静处练拳。徐学礼见状顿生好奇心,偷偷躲在一片冬青树丛后面窥视,不巧被恩师发觉,遂对着那团黑影大吼一声:“你小子躲在那里是想着要‘剥皮’(偷拳)吗?还不快给老子溜溜地滚出来!”

“我哪还敢滚出来,早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了。”徐学礼大笑着回忆了这么一段往事。

然而我与恩师相交整十年,他给我留下的却都是温馨而又充满人性光辉的记忆。在我的心里,恩师通情达理,也是最容易沟通和相处的慈祥长者。下面仅举两件小事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某周末的一天上午,恩师突然前来造访,正当我们师徒俩坐在客厅里喝茶聊天时,当时只有五六岁的儿子从里屋跑了出来,童言无忌地冲着我嚷嚷开了:“爸爸,什么时候动身到姥姥家呀?不是说好了今天上午咱们一起去吗,怎么还不走啊?”

还没等我做出反应,恩师已经从沙发上站起身来马上要走。我赶紧阻拦,让他不必介意孩子的话,留下吃过午饭再告辞不迟。

但他去意已决,撂下的话是:“一个星期就休一天班(当时还没有实行大礼拜),你们一家人搁一堆儿去孩子老娘家耍耍也不容易,小家伙怕是盼了好长时间了。我啥时侯来还不行,干嘛偏要凑这个热闹?!”说完谁也拦不住,就这么着“蹭蹭蹭”迈着螳螂步离开了。

不是有人经常说他做事不近情理,为人粗暴吗?可上面这件事情恰恰说明这位表面上粗拉的老人,实际上内心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处处替他人着想的。在这里他不仅能够体味出一个孩子的童稚想法,还会联想到两家老少三代人对周末团聚的期盼。所以他才会执意而去,把快乐和亲情留给了我们。

还有一次中秋节过后不久,恩师来家里做客,手里提溜着个塑料编织袋,一进门就把里面装的东西往外一倒,顿时橘子、哈密瓜、苹果纷纷滚落一地,屋里瞬间充满了水果清香的味道。

我见状嗔怪道:“恩师,你到我这里来怎么还买东西,这不太见外了吧!”

谁知他闻言很认真地瞧着我回答:“谁说是我买的?那是伙计们在码头上装卸水果时,把散落出来的果木捡了回来,我这不就手给你捎带上一些尝尝鲜。”

噢,叫他这一说我才明白。原来那时候他牵头在街道上组织了一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装卸队,这帮人有时候会到码头上去干些装卸活,所以才有了前面这一幕。可话又说回来了,此举不是也能够生动地证明,恩师是多么豪爽而又诚实的人。因为他完全可以说是自己花钱买的那些水果,以博取受馈者更多的感激之情。但他绝不会这么做,否则他就不是王谦五了。

也就是在那次相聚临近结束的时候,恩师看到客厅一隅堆放着十几盒月饼,就问:“是不是八月十五剩下的月饼吃不完了?”

我点头称是。那些月饼都是节前亲朋好友,外加一些关系单位送的,自己一家三口根本吃不完,一旦“明月几时有”过去,也就没地方再“二次分配”了。

恩师听后接着开门见山地说:“吃不了别搁家里浪费了,都给我划拉划拉带上,回去捎给伙计们吃。在你这里它们不当东西,放那帮穷爷们眼里可是稀罕物。”

走的时候恩师喜滋滋地带走了全部的“中秋余品”,同样是开门见山毫不掩饰,却在这一送一收中尽显性格本色。那一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解放前他会是周围一帮“老搬”的主心骨和领头人。那不仅仅因为他武功在身,遇事能替伙计们出头摆平;更由于他极富同情心,全部的思想感情都始终和生活在下层的劳苦大众紧密相连的。

试问上面讲的这些小插曲不是通情达理和善解人意又是什么?不是外严内柔、亲和慈祥又是什么?外面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如果知道了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点点滴滴,大概再也不会对恩师的为人和品行颇有微词了吧。(七)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2017-09-13 23:36

  •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2017-09-05 19:56

  •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留得枯荷听雨声 ----怀念恩师王谦五

    2017-08-29 15:07

  • 留得枯荷听雨声 ---- 怀念恩师王谦五

    留得枯荷听雨声 ---- 怀念恩师王谦五

    2017-08-22 18:25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