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养生

庄子的养生之道

来源:未知 阅读: 2022-12-15 21:48 我要评论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城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约生于公元前369--286年,活到83岁,在当时群雄争霸的战乱年代,也算长寿了。他比老子晚200年,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学说,他从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老子齐名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并称“老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从哲学的高度阐述养生之道的人。

庄子博学多才,却无意于仕途名利。毕生仅做过一段时间的漆园小吏,后因厌倦官场,遂辞职隐居。从此潜心学问,著述立说,为世人留下洋洋十余万字的著作《庄子五十一篇》,也叫《南华经》,因为唐玄宗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他想象力丰富,文采斐然,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他的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养生主》,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从哲学的高度阐述养生之道的人。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循天道 顺其自然

庄子在《养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说:“我的生命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累人啊!已经追逐知识的人,可真是够累的。做了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恶事却不至于被刑戮,沿着名誉与刑罚的缝隙间形成的道路走,遵循了这条人生的正道,那就可以保养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养护父母,可以享尽天年。”

他还用庖丁在牛的故事来说明养生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游刃有余“缘督以为经”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延着人体的经络,就能够找到病的根源和治疗方法。这就是《养生主》的主旨,也就是道家养生之道的精髓。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是养生之道,才能颐养天年。所以文惠君看了庖丁宰牛的熟练技术,听了庖丁的一席话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二、清静无为 不以物累

庄子的养生理论,其实与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主张是一脉相承、紧密相关的。他在《天道》中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万物之本也。从而体现出庄子,无论在人生理想,还是在日常养生上,都追求一种清静无为的极致境界,从而“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但“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人们把精力集中在这些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的争逐之上,为物所累者,就难免会劳心伤身,损害健康。

于是,庄子对症下药,开出了诸如“心不忧乐”、“不与物交”、“重生轻利”等一系列心灵药方,从而抛却名缰利锁的烦脑与杂念,像圣人一样潇洒坦然,物我两忘。所以他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万物之本




三、形神兼备 不偏不废

在庄子的养生理论中,“形”和“神”是构成生命的两大要素。“--劳形,以危其身”,“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养形”是肉体的保健,“养神”则是精神修养的提高。

庄子认为,“形”与“神”必须兼顾。只有相辅相成、不偏不废,才能达到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的理想之境。

他举一段事例,道出了两者之间,只重其一的危害:“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悬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也就是说,养生必须“形”“神”兼顾,才能“全生”也。

后来《黄帝内经》根据庄子的养生学说总结成: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

敬请订阅、观看Youtube 频道“美华传媒”美华话题 请扫二维码,进入Youtube上观看本期回放。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2022-12-08 20:59

  • 周老师谈养老养生13: 中外名人养生之道——孟子的养生之道

    周老师谈养老养生13: 中外名人养生之道——孟子的养生之道

    2022-12-01 21:14

  • 周老师谈养老养生12 中外名人养生之道  孔子养生之道

    周老师谈养老养生12 中外名人养生之道 孔子养生之道

    2022-11-23 23:22

  • 周老师谈养老养生11: 102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之道

    周老师谈养老养生11: 102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之道

    2022-11-19 06:44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