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孤 琴 第四辑:喜有新书慰寂寥 两部童年回忆录的启示

来源:未知 阅读: 2019-09-28 17:19 我要评论

近年来,回忆录在美国文坛盛极一时。其中最为哙炙人口的却是一个小人物的童年回忆录。《安杰拉的骨灰》(Angela‘s_Ashes)一九九六年在纽约出版,曾获得普立兹等三项大奖。作者弗兰克‧麦考特(Frank_McCourt),一九三一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父母都是来自爱尔兰的新移民。正赶上美国经济大萧条,父亲又一味酗酒,全家生计无着,一九三五年又回爱尔兰去谋生。

小弗兰克四岁,随着父母和三个小兄弟前往母亲家乡,在南爱尔兰江上小城利莫瑞克(Limerick)贫民窟度过了整整十四个穷困和屈辱的年头。

爱尔兰同样经济萧条,谋生更难。父亲酗酒成癖,难得找到一份苦力活儿。多半时间,一家六口靠他微薄的失业救济金糊口。可是,酒鬼一拿到钱马上就钻进酒店,一杯接一杯喝到酩酊大醉,最后一路高唱爱尔兰爱国歌曲,回到饥寒交迫的妻子和幼儿身边。母亲安杰拉经常坐在壁炉旁边,盯着炉灰和廉价香烟的灰烬,一筹莫展。她向天主教的诸多圣徒祷告也是徒劳,只得含垢忍辱向教会的慈善机关乞求衣食施舍。

江上小城阴雨延绵,疫病流行,一家人轮流病倒。弗兰克的一对双胞小弟弟相继病死。孩子死后,尸体停在床上,等做父亲的去领施舍薄皮材,同时领一周的失业救济金,回来办丧事。钱一到手,父亲却抱着小棺材,和送葬的马车夫一起到酒店喝起黑啤酒来,白色小棺材上搁着两大杯黑啤酒。

圣诞节来了,这个笃信天主教的人家却连节日的晚餐也无着落。母亲领着两个孩子讨到一个猪头,可是家里又没燃料,只得由七、八岁的小弗兰克领着弟弟跑到老远的大路上,捡过路的卡车掉下的煤块。

父亲既不顾全家人的死活,却又给弗兰克添了两个小弟弟,更增加了母亲的沉重负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父亲应征去英国一家兵工厂当工人,眼看可以挣钱养家了。母子四人挤在污秽寒冷的屋子里,忍饥挨饿,眼巴巴地等他汇钱回来,却音讯全无。长期拖欠房租,一家人又被房东赶了出来,只得投亲靠友,任人凌辱。

父亲的荒唐、教会的伪善、社会的冷酷无情,逼得弗兰克小小年级就得自力更生。他首先从酒店和富户偷窃食物养活母亲和弟弟。小学还没毕业,他就开始打工,逐渐承担起养家活口的重担。眼看自己在爱尔兰毫无前途,他便开始慢慢攒钱,梦想凑足路费就回美国去闯荡。十九岁生日前夕,他去给一个有钱的老妇人干活,没料到她已坐在椅子上死去。弗兰克毫不犹豫,立即从死者那里偷走五十七镑现款。有了船费,弗兰克就如愿以偿只身回归美国,开拓新的生活了。

历尽人间地狱漫长的水深火热的煎熬,小弗兰克居然活了下来,这真是个奇迹。更大的奇迹却是,不论往事如何不堪回首,作者却无怨无尤,满怀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和苦难同胞的至情,对人性软弱的宽容悲悯,以昂扬的语言,含泪的幽默,将一个爱尔兰少年疮痍满目的成长历程凝铸为一部纪念碑式的文学经典。

无独有偶,一部用英文写的中国童年回忆录《山色》(Colors of the Mountain)今年在纽约由兰登书屋出版,颇有佳评,和麦考特的爱尔兰童年回忆录先后辉映。

作者陈达,一九六二年大饥荒时期出生于福建沿海的蒲田县黄石镇。祖父当年是地主,于是祖孙三代都是「黑五类」。「文革」浩劫光临这个小镇,陈家自然首当其冲。祖父关进公社的牢房,随时拉出去接受拳打脚踢的批斗。有一天,老祖父在镇上遭到一名公社干部无故当众毒打,小孙儿亲眼看着父亲把重伤的祖父背回家来。两周后,老人还没复元,公社却勒令他夜晚去建筑工地看木料。后来又派他去稻田轰麻雀,这时老人已病体支离,干部竟然下令派七岁的孙子代替七十岁的爷爷去劳改。不久之后,老人就含恨去世了。

陈达的父亲本来是一位教师,「文革」中饭碗被「革」掉,全家跟着挨饿,经常靠半霉烂的山芋充饥,本人还得去劳改。小陈达到工地去送饭,亲眼看到父亲服苦役。在自己家里,他又亲眼看着母亲被公社干部猛打嘴巴,摔倒在地。

陈达和他的哥哥与三个姐姐,不管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学校,随时随地会受到「红五类」子女的凌辱。他的哥哥和姐姐都在读完初中或小学后被迫退学,到生产队干艰苦的农活。一九六九年,陈达总算进了小学,品学兼优,但仍逃不出校长、教师、和某些坏同学的凌辱。陈达小小年纪,却从不示弱,一再奋起反抗。

红色恐怖肆虐,一家人顽强地活着,以至亲骨肉之爱抵挡无产阶级专政的怨毒,憧憬于一个美好的明天。母亲信佛,每逢大灾小难必叩求各位菩萨保佑,小陈达也跟着母亲磕头,甚至磕得头破血流。这个生动的细节贯穿全书,既烘托出这家人走投无路的困境,又是对那个时代喧嚣一时的恶魔崇拜的绝妙讽刺。幸而父亲劳改之余自学针灸,给镇上的头面人物治病有功,从而改善了本人和全家的处境,聪明过人的小儿子也得以顺利地读完小学又升入中学。陈达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既参加乒乓球比赛,为校争光,又学会吹笛子,拉自制的小提琴,参加演出,令人刮目相看。但是,阶级出身的烙印仍是他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文革」浩劫结束后恢复「高考」,陈达的前途出现了一线光明。他决心中学毕业后参加高考,并鼓励他失学多年的哥哥也一同报考。弟兄俩没日没夜地苦读,忍受着身心的煎熬。也是「善有善报」吧,一位经他父亲针灸治愈的病人的姐姐是一位当过英语教授的虔诚基督徒,她专门给陈达补习英语。一九七八年高考,他报考北京英语学院英语系,以高分录取,哥哥也考取进厦门大学,告别了「共产主义奴隶劳动」。

陈达并没指望从此进入「共产主义天堂」。大学毕业后,他并没留在京城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而是凭自己的才华,取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奖学金,学成后在纽约当律师。

陈达和麦考特一样,终于摆脱了悲惨童年的梦魇,在自由天地里振翅翱翔。可是他们并不满足于庆幸自己的解脱,却以椎心泣血的回忆为历史作见证﹕不管是在三、四十年代资产阶级和天主教会统治下的爱尔兰,还是在六、七十年代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大陆,青少年所遭受的惨无人道的身心摧残,都应该受到全体文明人类的谴责。

和麦考特一样,陈达对于与自己共过命运的故人故里一往情深。黄石小镇,山青水秀,河边一丛丛荔枝树结实累累,海上荡漾着渔舟点点。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和小镇上人为的残暴形成鲜明的对比,抚慰了小陈达备受伤害的身心,也滋养了他出污泥而不染的性灵,陈达用自己坚苦卓绝的成长历程又见证了一条发人深省的真理﹕青山永在,碧水常流,任何残暴邪恶的势力都永远不可能扼杀熠熠生辉的人性。(三十六)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鼹鼠的故乡和故乡的鼹鼠 读玉扣子新书《我住在鼹鼠的故乡》

    鼹鼠的故乡和故乡的鼹鼠 读玉扣子新书《我住在鼹鼠的故乡》

    2022-01-01 08:32

  • 洛杉矶封城日记(四)- 第四周

    洛杉矶封城日记(四)- 第四周

    2020-04-25 02:38

  • 法哲学家德布雷新书绿色世纪 掀世界末日氛围

    法哲学家德布雷新书绿色世纪 掀世界末日氛围

    2020-02-12 06:39

  • 孤 琴  第四辑:喜有新书慰寂寥 凑合活着

    孤 琴 第四辑:喜有新书慰寂寥 凑合活着

    2019-09-28 17:21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