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固执是一种力量”:诺奖得主辛格和他的短篇小说

来源:未知 阅读: 2019-07-26 21:39 我要评论

本文节选自“‘固执是一种力量’——辛格和他的短篇小说”速记稿

辛格是改革开放以后,对我们的读书界、文学创作界最早产生创作力量的作者之一。我想,我们要去问问当今中国主要的作家,问问他们当初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应该是五六十岁的年龄,或者更大一些——有没有看过他的《傻瓜吉姆佩尔》,答案一定是肯定的。辛格就是在改革开放最初的时候,对中国的创作界冲击极大极大。




辛格

1980年出了一本辛格小说集,《辛格短篇小说集》,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书已经是一个小古董了,虽然发行量比较大。那本书有二十个左右的故事,它选材是跟这本完全不一样的。因为这本是辛格自己选的材,选的四十几篇短篇小说,这是1981年他选出来的。我刚才说的那本书,是在这本书问世之前一年,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出了。所以那里面的作品跟这里面的作品有比较大的差别。如果感兴趣的话,尤其是在座的有年轻人,准备研究辛格的小说的,不妨把那个版本也找出来读一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觉得辛格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界和文学创作界的特殊地位,所以曾经一度在十几年之前推出一个小的版本《傻瓜吉姆佩尔》集子,那个小的版本也是相当不错,但是没有这本精良,这个把他的短篇小说创作的全部的精华一网打尽,而且这个撒网的人是辛格他自己。

那么,我再介绍介绍辛格,以及他的一些背景,而且我们要讲辛格的话,尤其要想到,他是一个犹太裔的作家。犹太裔的作家,身世一般都是很复杂的,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经历过流血或者流亡,或者逃亡,因为这就牵扯到犹太民族在二战前后一段非常的历史。

辛格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村子里面。波兰的历史也是比较特殊,尤其有些波兰的地图、疆界,我们都知道波兰有一阵是历史上不幸的,它的国土被瓜分,有一阵波兰这个国家都已经没有了,都被兼并了,现在波兰这块地方原来居住着很多的犹太人。
犹太人大家知道,他们是从很早开始,在西亚一小块地方,后来到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形象经常在文学作品里面出现的,以往我们可能会从种种错误概念引导下,对某一个特定的民族有一些成见。但是随着世界进一步发展,大家的见解越来越开明。

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经历过一个特有的悲剧性的时间,英文里面叫holocaust,就是大屠杀。大量的犹太人死于集中营。也是在那个阶段,犹太人里面一些领袖人物觉得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其实要建立自己的国家,这个时候最早是在1850年代的时候,有一位犹太裔的德国人叫汉斯,他跟马克思他们都熟的,当时他就有一个“国”的观念,觉得以后在世界各地流浪的犹太人应该回到他们祖先的地方去,然后这个地方我们在地图上,原来在《圣经》上是称作Palestine,我们叫起来就叫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是地名,他们要回到那块地方去。我们原来说的犹太人回到自己的故土,就是这一派的思想,叫作犹太复国主义,叫Zionism。

这个Zionism到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慢慢地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原来巴勒斯坦这块地方是英国托管的,当时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英国的外交家叫贝尔福,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犹太民族的家园,national home,这个就慢慢不断有天回到巴勒斯坦那块地方去,最终在二战,成立了以色列国,犹太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但是,这个背后我觉得大量的事情其实都是牵扯到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些非常重大的事件。

我再回到辛格这个话题。辛格他小时候是在波兰那个地方出生。波兰这块地方原来有个犹太人集中住人的地方,叫ghetto,我们中文要翻译成发音比较近的话,就叫隔都,是他们在自己相对比较固定的居住的地方。这些地方里面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管非犹太人叫Gentiles,指外邦人,还是有一个区分的,我们有我们的认同,还有一些人跟我们生活习惯、信仰不一样。




作者:[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Isaac Bashevis Singer
译者:韩颖/杨向荣/冯亦代/戴侃/方平/李文俊/屠珍/文美惠

犹太人,我就觉得有一点特别神奇的是,就是他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犹太人,他往往是信犹太教的,生活上遵守着犹太教的一系列的规定,而且这些规定非常细致、具体,然后也有很多的禁忌。这块地方,生活在隔都的人从19世纪开始,欧洲的国家在各方面的情况突飞猛进,现代化的进程在欧洲开始。

开始以后呢,会有一些觉得应该各个民族都应该走向现代化,都应该采取走新的生活。而且我们也知道,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基督教内部也对《圣经》的真实性产生了很多怀疑,大家会专门来关注,Jesus Christ, 耶稣基督究竟是怎么回事。
到了19世纪,现代化的潮流来了,有一些散居在欧洲各地的,尤其是中东欧的这一代犹太人,他们保留着自己古老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尤其是在东欧,在乌克兰、波兰,还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犹太的社群,它们没有解体,它们继续是顽强地生活着。在东欧,那个时候我们看到,很多犹太人还是没有被同化,他们还在用着自己的语言,过着自己的生活,在他们的社群里面最有威望的人是谁呢?是拉比。

这个拉比其实既是一个宗教上的人物,是犹太教在世俗社会的一个代表,又是犹太知识的典范。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他又要来管理当地的老百姓的生活。他是各种身份合在身上,他也是法官,他也会来主持仪式,就是他身上,他的社会功能是多种的。

这种拉比,他在犹太社区里面有着这种威望的,所以也有很多年轻的犹太孩子,他们也希望自己从小就来读传统的犹太教的经。读经读得好了,犹太民族在世界上我觉得他们的读书,他们对世界的贡献大到绝对不成比例的程度,这个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真的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取得各种成就。这种成就跟他们从小强调要读书、读经典有关。他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当然开始要求知读书并不是说要自己来思考,就是熟悉自己传统犹太经文,这种法典、经文在犹太社会里面具有不可挑战的权威,这些小孩子读的这些经文基本都是这样。而他们还有一个因素,这些经他们在读的时候,有的时候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对这些经文的意义进行讨论、辩论,然后阐释这些经典,这个叫Midrash,就是他们很会解释具体的经。这种解释其实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脑力劳动。小孩子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一种非常让其他民族看到的,非常让人敬畏的论述的能力,这也是研究的能力。

辛格自己是1904年出生的,去世是在1991年。但是他30年代的时候离开家乡了。但是奇怪的是,小时候他们那个社群,他们用的语言,其实并不是使用一般犹太人使用的希伯来语,他使用的是Yiddish,Yiddish是一种波兰一带,或者东欧、中欧犹太社区他们特用的语言,Yiddish,中文翻译成意第绪语。他移民到了美国去以后,继续用这个语言创作,这点就好像我们中国也会发现这个,有一些人是离开了中国,但是到了欧洲国家,或者到美国以后,并不适用当地的语言进行创作,在文字上,在观察感受这世界的一个媒介、中介,其实还是他自己母国的语言,所以在美国也会这样的,华裔作家不是由英文写的,用中文写的,这种现象其实在世界各国,在各种文学里,都可能会出现。

辛格他到了美国,就是他用Yiddish写作,他活动的圈子还是在美国的犹太人移民中间。他写的作品,我自己觉得,其实从我们这本选本当中也看得出来,大致分为两类:
有一类是讲这个故事的setting,背景场景是在记忆中的小时候所记忆过的中欧、东欧的犹太社群ghetto,另一类是犹太移民到了美国所谓的新生活。到了美国去的这些犹太人的生活,总体来讲,我的感觉这类故事好像不如我刚才说的另一类故事精彩动人,后面的故事也是蛮好的,可是你会觉得很有活力的犹太人,好像是被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自己的土壤根基里面拔出来了,漂洋过海,到美国陌生的地方。这个时候就是他的生活,就会看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本文作者:陆建德
英美文学专家,1954 年 2 月生,籍贯浙江海宁,生于杭州。1978 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1982 年毕业后由国家教委选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90 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年底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001 年任外文所副所长,2008 年任外文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2010 年 8 月任文学所所长,兼文学系主任,《文学评论》主编。本版有删节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文学自由谈:文学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

    文学自由谈:文学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

    2023-12-18 00:42

  • 冬日读书

    冬日读书

    2023-12-05 23:19

  • 诗朗诵《善良,你最美》

    诗朗诵《善良,你最美》

    2021-04-03 06:19

  • 纽约的车窗(三首)

    纽约的车窗(三首)

    2020-12-27 06:47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