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香浓老酒化乡情

来源:未知 阅读: 2017-02-22 19:15 我要评论

我的故乡绍兴是中国著名的酒乡。记得前些年从杭州乘汽车回故乡,车轮刚驶入绍兴地界,扑面而来的第一道风景线就是公路两旁一排排堆积如山的大酒坛子。望着这些熟悉的坛子,脑海深处有关绍兴酒的记忆一一浮现在眼前。
 
绍兴酒是稻谷酿造的米酒。好绍酒色如琥珀,故也称黄酒。不同于北方用高粱蒸馏制作的烈性白干酒,绍兴酒是低度的酿造酒,水质优劣对酒的质量更为关键。绍兴气候温暖,河道纵横,盛产稻谷,更有得天独厚的优质鉴湖水。鉴湖位于绍兴古城之西,汇集会稽山泉之水而成。泉水从山上一路叮叮咚咚地流下来,经过沙岩过滤,再加湖底泥碳层吸附,清澈如镜,故名鉴湖。 
 
良米好水酿出的绍酒自然馥郁香醇。对此,有古诗为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绍酒不仅闻名中国,也享誉世界。记得父亲说过,绍兴酒还在1915年旧金山举行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得过奖呢!
 
大概是因为绍兴酿酒历史源远流长,绍兴人喜欢称自己的酒为“老酒”。小时候听老辈人讲过一个关于绍酒起源的有趣传说。话说在春秋战国吴越之争的年代,吴国遭遇荒年,不得已向越国借稻种,败兵于吴国的越国当然不敢拒绝。越王句践召群臣商议对策,聪明的大臣文种提出了一个蒸谷之计。越王于是依计命臣民们在鉴湖之畔大肆埋炊建灶,用大锅将稻谷蒸熟晒干后再运往吴国。吴王夫差未疑有诈,来年用这些看似丰满的稻种播种下田,已蒸熟的稻种自然不会发芽。是年吴国颗粒无收,民心大乱,越国便趁机攻打吴国报仇雪耻。此后,越民们便利用留在鉴湖之畔的大批锅灶蒸稻酿酒,名扬天下的绍兴酒就此诞生了。
 
旧时绍兴乡下较富的人家,每年或每隔两、三年必酿酒一次。记得我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读书时,常到绍兴的表伯父家度假。他家门前专辟良田一亩,每年选上好稻种精心耕种,收获专为酿酒之用。每到秋季,伯父便会请一位专职酿酒师傅来家造酒。酿酒师的手艺是世代相传的,传下来的还有全套酿酒工具。 
 
在伯父家,年少好奇的我曾饶有兴味地观看过师傅酿酒。师傅先将产自专用田的上好稻米蒸熟,再用按祖传秘方配制的酒曲拌入凉透的米饭中,放入缸内压紧,发酵数日。初发酵的酒米混合汁称为“酒娘”(酒酿)。然后视当年酿酒量的多寡,将酒娘放入七石缸或十石缸中,兑入从鉴湖挑来的清水至满缸,再捂上稻草或棉被使其继续发酵。在绍兴乡下,家家厨房里都有几个大小不一的缸,平时用来储存雨水或井水作炊事洗涤之用,酿酒季节便用来造酒。一石,北方称一担,即一百斤,缸的大小即视能酿多少石米的酒而命名。
 
待发酵全部完成后,师傅便将酒液灌入一个大布袋,放在特制的榨床上压榨。榨出的酒倾入大锅中加热灭菌,晾凉后分灌入一个个陶制的大酒坛中了。酒坛也有大小,分为五十斤坛、七十斤坛和百斤坛数种。封坛时,坛口先用洗净之荷叶扎紧,外再封以黄泥,埋入地下,可储存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榨完酒剩下的酒糟,大部分可做饲料用来喂猪。酒糟营养丰富,喂养的猪崽长得又肥又壮,肉味分外鲜美。另一部分可作醃料用来糟制鸡、鹅、鱼、肉。糟醃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先将鱼或肉烧熟,揉上盐巴入味,晾干后切块。然后用纱布包裹,布外再涂以厚厚一层酒糟,封在坛中,约一周后,一道酒香扑鼻的酒糟菜肴就可以上桌了。前文说过,酒糟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年菜。离开故乡八十多年了,每当想起绍兴特有的这味美食,总会勾起我一抹淡淡的乡愁。
 
说到酿酒,绍兴还有个习俗,但凡富裕人家喜添千金,当年必酿酒。这酒可非同一般,是专为这个女儿出嫁时的喜宴准备的,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女儿酒”。此酒酿成后深埋地下,一直等到女儿出阁前才起出来。过去姑娘一般十七、八岁时出嫁,为喜宴准备的女儿酒也便是十七、八年的陈年佳酿了。酒坛出土后,先要将坛外的陈年泥沙洗净,再装饰一番。(上)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吴世华:乡情酿诗篇

    吴世华:乡情酿诗篇

    2020-08-30 04:36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