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养生

一位老人的养老反思:我们将如何老去?

来源:未知 阅读: 2021-06-12 06:28 我要评论



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当时的人口学者预测,“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后才会出现”。但事实上,中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年化社会,并且来势凶猛。美国要花75年(1956~2031)时间,而我国只有23年(2010~2033),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9%增至20%。

我们这代人仅有一个孩子。

中国人养儿防老的规律早让独·生·子·女·政·策打得落花流水,普通老百姓想靠孩子养老显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孝,是真的孝不起。

一对新婚夫妻,要承担起双方父母的照顾义务,确实力不从心,父母在孩子身上付出的,不仅仅是爱,更是“高利贷”,子女还不起啊。




近日,年近90的母亲住院,在病房里的遭遇让人心寒。住院部在楼上,要作检查得下楼,用车推,非得家属陪同不可,护工仅引路而已。老人在病床上吃饭稍有不慎,将汤水弄在床单上,求女护工换一床,却遭到呵斥,说是每周换一次床单,不能特殊。老人因耳朵背了些,女护士要求每天点名得回答,说是规定,老人回答不及时,也让恶言恶语地凶一顿。

正是医生查房之时,耳闻目睹年青的女护士在训斥母亲,想忍过去,毕竟在人家的地盘上,不想惹事生非,没想到这救死扶伤的女孩子没有收敛,更加凶悍。我老人家还是顾及了她的面子,压低嗓门告诉她:将来,你也会老,如果他人如此待你,你如何想?那个女孩子看来还是有羞愧之心,红着脸,不敢再出声。

老年人数量多也意味着老年病患者多。

上一辈人大都子女多些,可以轮流照看生病住院的长辈,而到了我们这一代,仅有的一颗种子,哪能承受得了父母生病陪床的工作?父母正在老去,而父母若再有长寿的父母,那他们更是无能为力了。一方的父母有病,孩子们三天两头往医院跑,还要工作,家里的孩子还要照看,未来我们如何养老,必定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

报刊媒介上说得娓娓动听,说居家养老的模式,是“体现出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与坚守,记者调查发现,在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仍然是大多数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然而,近日我中学的一个同学,居于家中死得发臭了才发现,让人沉重的心情久久不能释怀。

很多人自然指望养老靠社保。

其实社·保不过是“养儿防老”的社会化。美国的生育率(妇女均生孩子数)在1988年之后一直稳定在2.1左右。但是社保将在2018年开始入不敷出,到2042年全面破产。美国的退休年龄已经延迟到67岁,国会希望推迟到70岁。




还有人说靠积蓄养老和以房养老。

但是养老的本质是“人养老”,不是“钱养老”、“房养老”。今后物价上涨,辛苦一生的积蓄根本就不值钱。今后购房年龄人口锐减,房价泡沫将破裂。底特律就是一个例子,当初房价坚挺;但是现在房价暴跌,城市破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养老金也没有了着落。

到2039年,将有超过4千万家庭面临“一人中风,全家瘫痪”的危机。还有生育能力的,要勇于“生产自救”,多养个孩子等于买份最好的养老保险。然而我们老了,没有这个能力了,只能是怂恿别人生孩子,这样可以勉强维持社保。鼓励并帮扶儿女多生养一两个孩子,才有可能让儿女能“老有所养”,自己说不定也可以靠“养孙助老”。




有人描绘出一幅未来“中国式养老”的美好图景: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孤寡、失能、高龄、特困等老年人群体得到充分保障;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那仅是一种愿望,实际操作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

只有真正地开展养老机构向社区延伸服务,包括配餐送餐、入户护理、健康咨询、医疗保健等专业化服务,走出养老院的围墙,进入居民社区和家庭,才能使老人受益。专门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的两人间里拥有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储物柜等,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可随时呼叫服务人员,如此,失能老人才能保持最起码的尊严。

我们将如何老去?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应会有解吧!

“一对老夫妻中暑,几天后才被人发现,家里据说没装空调……”

有网友发帖称,南京一高校的退休副教授和老伴在家中暑身亡,几天后才被人发现。现代快报记者随即走访该校职工家属区,得知此事发生在8月2日。老夫妻俩的独生子在上海工作,他怎么也没想到父母会以这种方式离开。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的居民4成是老年人。(《现代快报》报道)

这样的消息,现在并不少见。此次再次映入眼帘引人关注,是因为两个老人有一位是“副教授”,死亡原因是节约而“没装空调”。

是的,一位知识分子,“年轻的时候还是蛮优秀的”,也就这么孤独的离去了,陪伴他一起走的,还有他的老伴。他们在离开这个世界几天后,才有业主反映,“住在隔壁的老两口有多日未见出门,而且其家中散发出异味。”

撇开老人平时如何节约导致舍不得装空调不谈,撇开副教授的老伴有点痴呆不谈,我们还得重新聚焦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社会。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那是远古的近邻吗?

曾经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几日不见就很想念的邻里关系,如今都去哪里了呢?居住在商品房里的你,知道邻居姓什么叫什么吗?

城市里的老人,居住在老小区的老人,彼此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会经常聚在一起买菜、打牌、跳广场舞,彼此也有个照应。但也有一些老人,平日里并不与人来往,如果一直独居,很可能出现“副教授”的状况。更多的中年人,即将迈入老年行列的人,平时最多也就电梯里打个招呼,对方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一旦退休,又会如何生活(生存)?

细思极恐!

孩子们都会长大,长大后多会远行,他们对老人的关心,也仅限于电话问候以及逢年过节时的团聚。以前,我们批判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情冷漠,典型的症状就是“老人死去多时无人发觉”。如今,我们也在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

是物质化的追求,淡漠了世间的人情?还是不安全的现状,让我们陷于过度自我保护?亦或是相互提防的心态,让彼此封闭了沟通的心灵?

我们正在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温情、彼此关爱、信任、互助……

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网络上满眼丰乳肥臀、满眼花边新闻、满眼的奇闻怪事,都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疯狂状态,哪管角落里孤苦伶仃、进入自生自灭状态的老人?

某一天,我们都将老去。那一天,我们又希望如何老去?离开这个世界时,果真身边空无一人?哪怕一个人,也听听我们对世界的最后眷恋?

南京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南京60周岁以上老人超过130万人,占总人口的20%。其中空巢老人15万多人,独居老人近7万,困难独居老人13550人。他们都很有可能在孤独中离世,只不过那时未必能见报。

这些老人,细数他们年轻时的光辉业绩,未必比当下的年轻人逊色。只不过,他们老了,需要有人关心关爱的时候,已经没有力量了。

不仅南京,不仅江苏,整个中国,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曾经奉献过一生,每个老人,并不希望走得如此悄无声息。可是,他们那时的呼喊,谁来听?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养老“马拉松”,这届中青年开始抢跑

    养老“马拉松”,这届中青年开始抢跑

    2023-12-24 05:39

  • 三种养老方式,哪一种适合你?

    三种养老方式,哪一种适合你?

    2023-11-25 08:24

  • 爱——在新家园

    爱——在新家园

    2023-11-04 00:44

  • 老人如何安度晚年?“9073”意味着家庭养老仍是主流模式

    老人如何安度晚年?“9073”意味着家庭养老仍是主流模式

    2023-11-03 22:40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