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谁疯谁赢?当代艺术可没那么简单

来源:未知 阅读: 2020-03-25 08:14 我要评论

由于新冠疫情蔓延,
MoMA暂时闭馆。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会错过MoMA的精彩。




继上次“如何画成毕加索”的教学之后,MoMA今天为你
推荐线上课程的全新系列,
“什么是当代艺术?”

有人将“当代艺术”理解为一个时间概念,普遍认为二战以后至今的艺术都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如果要将它归为流派,那当代艺术应该属于“后现代主义”;也有人以字面意思理解“当代艺术”——用当下的方式,反映当下文化的艺术

在MoMA的这一系列课程里,我们其实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五条不同的路径——由MoMA五位策展人担任导师,结合艺术家的实践及相关理论,引领每一个对当代艺术好奇的朋友寻找自己的答案~

如今的“边境”,是你心里的墙  
全球化”是眼下的关键词。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思考“边境”或许会更为有趣。

艺术家密切关注着“边境”,追踪人们、事物、文化如何跨越边境,同时又有哪些隔阂是人们难以跨越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教授罗纳德·雷尔说:“曾经我们没有墙,然后有了墙,为了维护领土的安全,到了现在,墙已经与我们的文化身份息息相关。”

在2000年左右,他和圣何塞州立大学设计副教授弗吉尼亚·圣弗拉特洛组成的艺术二人组Rael San Fratello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墙上安装了跷跷板,试图用一种有趣的方式连接墙的两边。






更多的艺术家在这一主题下,带来他们对边境和跨越边境的思考。

国家、被占领的土地、城市、社区,哪怕仅仅是在脑海中的领域,“边境”都无处不在。边境的流动重组了世界的板块,同时,某些边境却异常地愈发牢固。在实验电影、雕塑装置、公共艺术、昆虫制墨水版画等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当代艺术正在撬动人们理念中一堵堵根深蒂固的“墙”。

行为艺术,谁疯谁赢?  

1991年,艺术家波普.L(Pope.L)穿着西装,手持花盆,在东村的汤普金斯广场公园附近爬行。这个公园一直是流浪汉、棚户区居民、底层群体聚集的地方。Pope.L腹部朝向地面,费力缓慢地向前爬,他意在促使人们将目光转向下方,去看看那些在历史上深受不平等其害的人们,去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我一直在写作,但我需要一种让事情发生得更为直接的方式。”Pope.L将自己的行动作为最有力的语言,把一个分裂、不平等的纽约带到人们面前,“不需要语言,只是需要一个动作。

这也正是这一章的课题所讨论的主题:
能动性
什么是能动性?谁会拥有它?
它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艺术家是如何通过行为、声音、动作
去创造最为直截了当的表达?
这牵涉到许多行为艺术家的个案和作品,人们对此的第一感受往往是“这太疯狂了”、“莫名其妙”……但其实,这背后包含了很强的目的性、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同时需要艺术家巨大的勇气和爆发力。
当代艺术绝不是“谁疯谁就赢”那么简单~

那张你看不见的网,艺术带你看 

“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去认知周围的事物:权力的力量、政治运作、经济规划,等等。我认为艺术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看。”这番话出自我们将在这一章所遇见的艺术家之一特雷弗·格伦(Trevor Paglen)。

在上个单元里,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家通过艺术为自己所关注的群体和现象发声。到了这个单元,我们将更深入社会运作的权力结构,并看看艺术家是如何切入其中,将其肌理与所指向的后果显现出来。




比如特雷弗·格伦就将关注点指向了如今已经极为普遍的人脸识别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为发展脸部识别技术(FERET)拍摄了数千张军人的肖像,格伦从中选取了十张,并以细小的字母在脸部的各个部分上做上标记——技术正是通过识别这些不同来做出判断。观众可以意识到,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FERET技术就已经成熟并用于军事用途,其所收集的数据可以为更广泛快速的监视提供有力帮助。作品的题目像是一个恐怖故事的开头——“它起源于一项军事实验”。

马克·隆巴迪(Mark Lombardi),是最早具有调查意识的艺术家之一,在互联网到来之前,他就开始利用公共资源进行广泛的研究,然后像侦探那样将事情背后的各个组织连接成一张巨大的结构图,揭示政府、银行和其他影响世界的力量之间隐藏的秘密网络。

比如这张名为“意大利国家劳工银行 、里根、布什、撒切尔夫人、伊拉克战争”的图表,旨在揭示石油大战背后复杂的权力结构。从1970年开始,艺术家随着信息的增加而扩展结构分支,已经到了第四个版本。

材料不设限,万物皆艺术 

没有什么不能变成艺术,艺术家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点,时代也给予了艺术边界不断被拓展的最大可能。所以,素材无止境,实验也无止境。

有些当代艺术家会以持续探索某种材料为自己的标志性风格。比如希拉·希克斯(Sheila Hicks)。她在60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推动着她所使用的材料——纤维的界限,“每个人都与材料有关,从材料到艺术之间有很多或小或大的跳跃,而且通常都是绕道摸索。”




Sheila Hicks. Pillar of Inquiry/Supple Column. 2013–14.



“我们如果只以同样的方式不断原地踏步,永远到不了地球。好在,我正在使用的材料不断拥有新的潜力、新的质地、新的能力。”希拉·希克斯的这番话可能是这章节的一个要义:你会发现当代艺术在重塑材料的各种可能。

用非传统的方式去使用照片或电影这样的常见素材,或是超声波凝胶、一块巨大的乙烯基薄片、一座被遗弃的房子等等这些意想不到的材料……万物皆可艺术,但同时,它取决于你如何运用。




艺术家们在不断开发新材料、新用途时,
对过程的享受更甚于产出成果。
同样,他们希望看到作品的你,
能享受自己的解读与体会。




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在于你的选择
信息媒介几乎包围了我们的生活。

其实在网络发展之前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媒体环境就已经饱和。电视、电影、音乐、新闻、杂志、视频,加上当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重要部分的社交网络,都在用超载的图像和信息塑造着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
然而,如何在纷乱繁杂的信息中认识自我?如何不被图像操控?这正是许多艺术家用作品探讨的主题。
荣获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最佳艺术家的阿瑟·贾法(Arthur Jafa)很早之前就对杂志和报纸上的图片十分感兴趣,他会剪下这些图片,最后形成一个自己想说的故事。
“这一切都跟关系有关。在你面前的这些事物,究竟有何关系,什么在前,什么在后?你拿起这张,又拿起那张,将它们重叠——图像的重叠之处就是你。”
你的选择,反映了你想要的世界。




然而,这个图像过载的时代,也是个图像匮乏的时代。曾在1994年记录下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摄影师阿法瓦多·加尔(Alfredo Jaar)发现,这桩几天之内让上百万人丧命的血腥屠杀居然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他决定发明新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切,最终最简单,最诗意,最深刻地表达了这种盲目。

到底他的创作是什么?就要靠你亲自去课程里体会了。匮乏的其实不是图像,而是你的注意力。




从阿瑟·贾法的工作室出发,课程将继续带你分析更多艺术家使用图像和媒介的策略——从街头海报到建筑结构,从图像生产到图像作为监视的工具,从电视到互联网......

你会发现,艺术家不断在探索图像背后的权力结构与连接触点,是这些内在的运作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媒介不断变化,信息随处爆炸,
然而认知世界的本质变得更为艰巨。
毫无疑问,当代艺术正承担着这项艰巨的工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朱青生:把当代艺术精神作为公民美育常识

    朱青生:把当代艺术精神作为公民美育常识

    2018-12-28 20:45

  • 芝加哥当代艺术馆:我在互联网长大

    芝加哥当代艺术馆:我在互联网长大

    2018-11-09 17:14

  • 如何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及收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如何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及收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2016-06-08 15:16

  • 我们该如何收藏中国当代艺术

    我们该如何收藏中国当代艺术

    2016-06-08 15:11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