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归绥往事:一座纪念碑和公墓的命运(上)

来源:未知 阅读: 2016-10-07 16:06 我要评论

刻录记忆 铭记历史

《归绥往事:一座纪念碑和公墓的命运》的作者张欣慰和郭彩荣夫妇是一对年轻人,他们跨越台湾海峡,穿梭两岸三地,写就了很多文章。

绥远属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因清代设有绥远驻军驻守此地,故名绥远,主要地域在今内蒙古中西部,当时人口200万左右。1928年建省,省会归绥城(今呼和浩特)。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由归绥改名为呼和浩特市。

归绥往事记述的是一座纪念碑的浮沉命运,一段有关长城抗战的回忆,更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然而作者的记忆并未止步于抗战,而是以纪念碑为线索,贯穿20世纪发生在这一片土地上的大事件:长城抗战、绥远挺战、七七事变、国共内战、四清文革、改革开放……很多是这片土地上正在被遗忘的记忆,定格那些承载记忆的名字和面容,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遗存。

“归绥往事”,其实是这方水土永远不可割断的集体记忆,铭记历史,刻录记忆,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承载的责任和义务。

今天,2016年5月23日,距离长城抗战的最后一天,整整八十三年。

 “这里长眠的是三百六十七个中国好男子!
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仰的,
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

这是胡适大师用白话写就的悼念祭文,缅怀1933年长城抗战期间,367位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烈士。

这些铭句,被丹青大师钱玄同手书,由安徽籍著名石匠镌刻于绥远抗日将士纪念碑上,矗立在呼和浩特公主府公园中。




在这座高大的烈士碑下,是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公墓里埋葬着为国捐躯的烈士,从1933年至今,长眠于此八十三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管是高高矗立的纪念碑,还是安葬烈士的公墓,可谓命途多舛:从长城抗战到国共内战、从新政权建立到改革开放,波云诡谲的历史,在一碑一墓上留存印痕。

缘起:长城抗战的最后一声枪响。

背景介绍:1933年1月5日,日本侵略军进犯山海关,危及华北。傅作义便分电阎锡山、张学良、蒋介石,请缨上前线杀敌。15日,他以省主席名义发表《告全省民众书》,“希望全省同胞檩于困难的严重和绥远的危机,一致奋发,奋起救国御侮”。25日,率领第三十五军(临时番号为华北军第五十九军)由绥远开赴察哈尔、热河。

1933年5月23日的早晨四时,北平郊外六十里地,怀柔。

以急行军速度赶至于此的五十九军数万晋绥将士,此刻,趴伏在泛着泥土腥气的战壕内,紧紧握着枪,迎着微露的曙光,紧盯着前方,默默的等待。   

这是中国西北地区一只不起眼的杂牌军,兵源大都征召于晋绥两地、装备也是参差不齐,连部队番号都是临时的“华北军第五十九军”。    

他们中有的是参加过军阀混战的老兵,见惯了血腥杀伐,最关心的是如何能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有的是庄户人家的孩子,为混一口饭吃,懵懵懂懂穿上了军装。     

今天,他们坚守在这里,无论老兵新卒,面对即将到来的恶战,脸上都是一脸决然。因为他们背靠千年古都,身后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家园,背负无数乡亲父老的殷切期望,他们从千里之外的绥远,风尘仆仆赶到这里,做着一件天底下最正义的事情——抵抗侵略!     

这是最后一支守卫在长城一线的部队,兄弟部队在长城各隘口作战失利的消息陆续传来,即便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尚不能抵抗日军的进攻,面对军事实力的巨大差距,五十九军上下都明白,他们所做的只能是——筑一道晋绥军的血肉长城!

紧握手中步枪,盯紧前方准星,脑海里回放的是故乡的莜面山药蛋儿,以及父母妻儿期盼的目光…… 

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生命也许只剩下几个小时,面对战争与死亡,义无反顾。 

他们并不奢望被后人缅怀瞻仰,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家园和亲人,免受战火涂炭。

前方,尘土飞扬,旭日旗的下面,黑压压地敌人冲上来了……

激战从早晨一直血拼到黄昏,朴实的晋绥子弟不晓得什么大道理,只知道身后是自己的家园,身体是家园的最后一道屏障,无论如何不能后退一步。

面对日军重炮飞机的狂轰滥炸,中国军队唯有用血肉之躯填补防线洞缺。

袒臂跳出战壕肉搏杀敌者有之;身缠数枚手雷扑向敌阵成仁者亦有之,虽无必胜之念,而人人具必死之心。

晋绥子弟用鲜红的血书写了抵抗外侮的悲壮一页。

战斗结束后,日本《朝日新闻》亦感叹中国军队“看他们战壕中的遗尸,其中有不过十六、七岁的,也有很像学生的,青年人的狂热可以想见了。” 

将士的鲜血尸骸,只不过是政治家手里的博弈筹码。夕阳西下,北平军政分会的电令传来:停战协议业已签订,严令约束部队,即刻撤出战斗——将士们前一刻方浴血搏杀,还在坚守国土。接到命令,战斗戛然而止。

最后的枪声响起,战场上空久久回响,眼前是奋勇战死的袍泽,身后是即将沦丧的国土。

透过弥漫的硝烟,隐隐绰绰看到对方士兵野兽般的凶光,此情此景,莫名的悲凉和绝望。

怀柔之战,是长城抗战期间,晋绥子弟的凄婉绝唱。

是役,五十九军战死官兵共三百六十七人,受伤的共四百八十四人。  
      
五月三十一日停战协定在塘沽签字后,第五十九军开至昌平集结。凡战死官兵未及运回的,都由政府雇当地人民就地掩埋,暗树标志。六月五十九军奉令开回绥远驻防。

九月怀柔日军撤退后,傅将军派人备棺木殓衣,到作战地带寻找官兵遗骸二百零三具,全数运回绥远。绥远人民把他们葬在城北大青山下,建立抗日战死将士公墓,树立抗日将士纪念碑,请胡适书写碑文,钱玄同丹青,同时将该地辟为烈士公园(今天的公主府公园一带),垂为永久的纪念。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算起,中华民族十四年的抗战史中,这样的无名烈士多如繁星,但这支奋起抵抗的杂牌部队,这些壮烈殉国的晋绥将士,却有幸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在归绥北郊,大青山下。 (1)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挑粪的往事

    挑粪的往事

    2023-11-06 08:4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2020-11-20 08:03

  • 西点给我一座桥

    西点给我一座桥

    2020-02-02 05:21

  • 追忆纽约大都会最青睐的建筑师 罗奇往事

    追忆纽约大都会最青睐的建筑师 罗奇往事

    2019-03-07 22:15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