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儿

今年夏天的香港,让我更相信这些童书的重要

来源:未知 阅读: 2019-08-29 10:34 我要评论

前几天读到一位广州妈妈写的文章:我和上高中的儿子一起讨论了香港问题。

这位妈妈4月时就帮儿子预订了7月在香港的演唱会门票,孩子和朋友还要取道香港去日本旅行。几个月前完全没想到这个夏天的香港会是如此紧张、混乱的局面。

但她还是同意儿子去了,去看期待已久的演唱会,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平时只在媒体上能见到片段的“游行”。

在经历了还算顺利的去程,和香港机场航班大面积取消、忐忑不安的返程之后,儿子安全回来了,也对香港当下发生的一切充满困惑,他问妈妈:香港到底怎么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这位妈妈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她告诉儿子不要轻易下结论——至少先问问自己,你对香港了解多少,你有没有用心去查找资料、弄清楚来龙去脉。

于是儿子闭门阅读,读香港历史,读各种不同观点的文章,妈妈也将自己读到的站得住脚的分析转给儿子看,在这个基础上母子俩才展开讨论,得出了几条共识:

1.对复杂的社会事件不轻易下结论,不人云亦云,要有建立在了解多方资料情况下的独立思考。
2.尊重别人的表达。不要随意挑恤别人的表达。
3.在各种需要聚众表达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是否和自己的认知一致,慎重决定是否参与。
4.不赞成伤害别人身体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5.在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认真观察、认真思考,不麻木,更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样的妈妈让我相信,公民教育的希望在家庭。

如果我们从小教孩子不盲从,知道理性的判断应建立于充分、全面的信息公开之上,不随意给不同意见贴标签,对行为和语言的暴力都有远离的自觉,未来就有了更多希望。

我希望我的小孩,了解心中价值信念与表达的可贵,但不会因政见不同就诉诸暴力;
我希望她不会只凭一段几分钟视频,就跟住人高喊口号,而是不妨多问几个问题;
不希望她在长大后,以辱骂为荣耀,轻率地将另一个地方的同龄人称作“废青”、“穷逼”——谁又有资格这样叫呢。

我们不会跟太小的孩子讨论今年夏天香港发生了什么,但至少可以一起再读读这些童书,它们教孩子思辨,教孩子看待问题有多样的视角,教孩子不要用局部替代整体,不盲从、会反省、能克制、不被偏见蒙住眼睛。

你看见了一部分,但那不一定是真相




美国华裔绘本大师杨志成的这本经典绘本《七只瞎老鼠》,内核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只不过主角变成了小朋友觉得更有趣的七种颜色的老鼠。

池塘边出现了一个“怪东西”,七只瞎老鼠轮番去打探,想知道到底是什么。

红老鼠只“看见”了一只粗腿,说是一根柱子;绿老鼠根据鼻子判断,说是一条蛇;如果只摸尾巴,这就是一根绳子;只感受一下大耳朵,那又是一把扇子……只有最后一只白老鼠出动,围着那“怪东西”上上下下、前前后后跑了个遍,综合所有印象,才发现——是一头大象。

道理看上去多么浅显,似乎只有小孩子才值得听。

可是看一看今天社交网络上各种甚嚣尘上的争吵、论断,你不觉得无数人是在抓住象尾巴大喊这绝对是条绳子,爬上了象背就高呼这里有座悬崖吗?

听一听不同人的声音




先哲说,如果只允许有一种声音存在,那这个声音很可能是谎言。

如果其他的声音会被屏蔽、删除,只留下一个最强音,那你至少应该在心里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何呢?人在不同的处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和视角下看到的世界、产生的情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此,才需要给每个人充分表达的机会,才需要同理心、换位思考,否则沟通和理解就不复存在,只余留偏见。

这个意义上,安东尼·布朗最棒的作品之一《公园里的声音》值得每个人看,不光是孩子。

他从四个人的视角,用四种平行的声音,来讲述同一个傍晚发生在同一个公园里的故事。

无需任何高深的讲解,小孩子也能用眼睛直观地“看见”,因为讲述者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件事的描述可能完全相反,周围的景物也因为每个人观看时的心境不一样,明暗、色调、气氛都有很大反差。

第一种声音来自带儿子出门遛狗的富太太,她住独栋大房子,强调狗的血统,养纯种的拉布拉多犬,还给狗取贵族范儿的名字“维多利亚”,儿子呢,跟王子同名“查尔斯”。

她对周遭世界充满警惕与戒备,心中阶级界限分明,看见一只土狗靠近自家拉布拉多犬,第一反应就是脏、嫌恶、讨厌、要赶走它。

在她眼里,公园里的穷人是“古怪”的、不安定因素,她自觉与之保持距离,别过脸去。

也因此她眼中没有别人的苦痛,给儿子也更多是不失身份、不冒风险的“规矩”。

一旦有人迈过界限,她就会惊恐、失衡,看到儿子跟另一个与自己身处不同阶层的孩子玩,她首先想到的是危险,觉得儿子会被“野孩子”带坏:

规整、安静、四平八稳就是她眼中的理想世界。

第二种声音来自一个失业的爸爸,为了排解心中郁结,才和女儿“脏脏”带狗一起去公园散步。他走过的是伦敦破落的街区,有隔离的高网、扮作圣诞老人的乞丐、垃圾和老鼠。因为心境灰暗,天气也显得阴风惨惨,跟富太太眼中的艳阳高照反差强烈。

他羡慕那只狗永远精力充沛,奔跑不停。从狗和狗的追逐游戏里,他看到的是生命原始的力量。

该回家了,女儿脏脏逗他开心。有了公园里开阔自然的疏解,他心中又燃起无限希望,虽然天黑了,可是回家的那条路反而明亮、温暖了许多,一切都披上了梦的柔光。

第三、第四种声音,则来自这两个家庭的孩子,他们一个孤独谨慎,一个开朗活泼。
 
孩子的眼睛里有更多融合的渴望,尝鲜的乐趣他们知道差异,却更能发现友善和欢乐。他们没有心理负担,愿意打破隔阂。
 
知道什么是偏见,学习接受不同




获得过林格伦文学奖的瑞典童书作家佩妮拉•斯达菲尔特,用这本漫画小书来教孩子“怎样接受不同”。

不是只有一样的人才能成为朋友,只要多一点时间,不一样的孩子照样玩得很好!

一个人脑中的想法可以千差万别,可以相信不同的神,想法究竟有没有对错之分呢?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尽管并不了解,也没做过研究,就对某个观点深信不疑,对某个想法已经事先做出判断,这就是偏见。

就像有人觉得美国人都是胖子,挪威人都是笨蛋,瑞典小孩都是淘气包。
 
也好像这次的香港风波,网络上无数爆文将香港青年称作“废青”,认为他们是买不起房子、教育失败、没能力所以闹事——其实都没有事实和靠谱研究作根据,只由一些道听途说的个例就忙着给陌生人贴标签。

她和孩子探讨“自我”的重要,正是因为高举自我的价值,我们更要学会宽容千千万万不同的思想、“个性”:

我们需要“看见”不同的别人,而不是总在别人身上找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那就像跟自己的镜子吃饭,很无聊,没成长。

我和我的朋友组成“我们”,你和你的朋友组成“你们”,他和他的朋友组成“他们”,大家在一起沟通、讨论、相互提问、相互理解,我们+你们+他们才可能组成一个很大很大的“我们”。

警惕别人在你脑中植入的“假想敌”




塞吉·布洛克这本《敌人》是极其深刻的战争寓言。不仅能解释荷枪实弹的战场,也能解释当今世界更常见的“舆论战场”。

两个士兵各守在一个洞里,朝对方放枪。他们是“敌人”,你死我我、势不两立。

是什么给了他们这样的信念?是那本战争第一天他们就收到的战争手册,上面写着对面那个阵营的无脑与残忍,“他毫无同情心,残忍如野兽。他连女人和小孩也一样杀害。对他来说,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仿佛“敌人”就不是人,他和你我完全不同。

可是当他们分别潜入对方的战壕,想用致命一击结束这漫长难熬的战役,却惊讶的发现,“敌人”的手上也有一本一模一样的战争手册,只不过那上面残忍无脑的人,换上了“我”的照片。

永远珍视自由,不鼓吹暴力
而冷漠,也是一种暴力




最后推荐这本入围2019年凯特·格林纳威奖的新书:《战争来的那一天》。

刀兵、动荡、战争机器给人的痛苦,很多年轻人其实完全陌生,却在网络上毫无顾忌地传播“血洗”、“镇压”的言论,令人心惊。

这本书描述了一个孩子眼里,动荡生活的突如其来:
战争来的那一天,
花儿还在窗台上绽放,
爸爸哼着歌儿,
哄我的小弟弟入睡。
妈妈给我做了早餐,
亲了亲我的鼻子,送我去上学。

那天早上,
我学习了火山的知识,
唱了一首“小蝌蚪终于变成青蛙”的歌儿,还画了一幅小鸟的画儿。
然后,就在午饭后,战争来了。

那种一瞬间对日常生活天翻地覆的摧毁,一次武力在人心里罩上的长久阴霾与恐惧,还有没经历这一切的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冷漠……

我们跟着逃亡孩子的小小身影,一点点看到,心也被绞紧。

最震撼的部分是结尾,每个生活在和平之中的孩子,都为难民的小孩搬出一把“理解的椅子”:

所有棚屋里的孩子都出来了。
我们一起,走在一条摆满了椅子的路上。
每走一步,战争就会离我们远一点儿。

荒井良二有一本我挚爱的书,《幸福先生》。




书的前后环衬,都是纷乱的暴力,孩子涂鸦般的笔触,画出坦克、士兵。

但到了正文故事,话锋一转,两个小孩开始各自爬山,要爬到山顶问一问“幸福先生”,那个对自己至关重要的问题。

他们一个急匆匆,一个慢吞吞,都不断犯错,有自己的问题,但爬到山顶,面对面,问出心中的疑问,他们各自却为对方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啊。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关爱村讲座:父母如何教导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关爱村讲座:父母如何教导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2020-02-28 07:25

  • 麻省理工今年没收一个中国学生… 形势严峻!

    麻省理工今年没收一个中国学生… 形势严峻!

    2019-08-22 17:33

  • 为什么美国高中生暑期忙着打工

    为什么美国高中生暑期忙着打工

    2019-08-15 13:38

  • 中国内地学生越来越难进入美国的一流大学

    中国内地学生越来越难进入美国的一流大学

    2019-01-11 20:34

网友点评